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烏毛蕨科】樹烏毛蕨/富貴蕨/美人蕨/巴西烏毛蕨 [外來種] Silver Lady Treefern #9

編號: 009
學名: Blechnum gibbum (Lab.) Mett.
科屬: 烏毛蕨科, 烏毛蕨屬
葉片: 披針形, 一回羽狀深裂, 羽片線形
孢子囊群: 長條形、線形,  連續, 少有中斷, 位於羽片主脈兩旁
相似種: 蘇鐵蕨 (葉脈及孢子囊群型態差異大)
註: 外來種

樹烏毛蕨/富貴蕨 

葉片披針形

新葉嫩綠色
確定不是蘇鐵蕨

【烏毛蕨科】烏毛蕨 Centipede Fern #31

編號: 031
學名: Blechnum orientale L.
科屬: 烏毛蕨科, 烏毛蕨屬
葉片: 披針形, 一回羽狀深裂, 羽片線形, 全緣, 幼葉頂端及羽片均捲旋狀且泛紅色
孢子囊群: 孢膜沿羽軸生長, 長線形, 開口朝向羽軸
相似種:
20170520 十八尖山

20170520 十八尖山

孢膜沿羽軸生長, 長線形 20170520 十八尖山

20170520 十八尖山

幼葉頂端及羽片均捲旋狀且泛紅色 20170520 十八尖山
20170521 十八尖山

【烏毛蕨科】東方狗脊蕨 #47

學名:  Woodwardia prolifera Hook. & Arn.
其他中文名: 台灣狗脊蕨
葉片: 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二回羽狀深裂, 表面會長出不定芽
孢子囊群: 沿裂片中脈兩側生長,具線形孢膜
相似種:
註: 葉柄基部長有大型褐色鱗片

【觀音座蓮舅科】觀音座蓮 Mules Foot Fern #25

編號: 025
學名: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 1917
科屬: 觀音座蓮舅科, 觀音座蓮屬
葉片: 二回羽狀複葉, 葉柄基部和羽片基部具有膨大的葉枕
孢子囊群: 位在小羽片側脈接近葉緣的兩側, 無孢膜
相似種: 蘭嶼觀音座蓮 (回脈長達小羽片中脈)
註:

20170511 十八尖山

台灣蕨類植物的分類

根據TaiBNET 台灣物種名錄, 蕨類植物相關物種有:

石松門 3目 3科 5屬 46種
1. 水韭科【2種】
2. 石松科【22種】
3. 卷柏科【22種】

松葉蕨門 1目 1科 1屬 1種
1. 松葉蕨科【1種】

木賊門 1目 1科 1屬 2種
1. 木賊科【2種】

蕨類植物門 7目 35科 129屬 729種
1. 桫欏科(Cyatheaceae) 【7種】
2. 裏白科(Gleicheniaceae)【8種】
3. 膜蕨科【46種】
4. 觀音座蓮舅科【5種】
5. 瓶爾小草科【10種】
6. 鐵線蕨科【25種】
7. 三叉蕨科【35種】
8.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49種】
9. 蹄蓋蕨科【73種】
10. 滿江紅科【4種】
11. 烏毛蕨科(Blechnaceae)【12種】
12. 燕尾蕨科【1種】
13. 冷蕨科【6種】
14. 骨碎補科【13種】
15. 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29種】
16. 蚌殼蕨科【2種】
17. 腸蕨科【1種】
18. 雙扇蕨科【1種】
19. 鱗毛蕨科(Dryopteridoideae)【116種】
20. 禾葉蕨科【16種】
21. 陵齒蕨科【19種】
22. 蘿蔓藤蕨科【17種】
23. 蘋科【1種】
24. 蓧蕨科【5種】
25. 紫萁科【4種】
26. 水蕨科【2種】
27. 瘤足蕨科【7種】
28.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78種】
29. 鳳尾蕨科(Pteridaceae)【51種】
30. 軸果蕨科【1種】
31. 槐葉蘋科【2種】
32.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61種】
33. 書帶蕨科(Vittariaceae)【15種】
34. 岩蕨科【3種】
35.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4種】


參考資料:
1.《 蕨類入門》郭城孟著, 遠流, 2001.
2.《 蕨類圖鑑: 台灣三百多種蕨類生態圖鑑》郭城孟著, 遠流, 2001.
3. TaiBNET 台灣物種名錄.
4. 維基百科 "蕨類植物" 詞條.

Smith et al. (2006)的蕨類植物新分類法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蕨類植物" 詞條, 2017.

蕨類植物的演化和分類

依據蕨類植物的化石記錄,其首先出現的時期是泥盆紀早期。而到了三疊紀時,和一些現今的科有關的蕨類首次地出現了。「蕨類尖峰」則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當時有許多蕨類植物現今的科首先出現。

蕨類植物傳統上是被歸類在蕨綱(Filices)裡的,但現代的分類法則是將其置於植物界的一門-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內。

傳統上,有三個植物類群被認為是蕨類:兩個厚囊蕨類-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瓶爾小草屬、陰地蕨屬和蕨萁屬)和合囊蕨科Marattiaceae,以及薄囊蕨類。合囊蕨科是赤道蕨類的主要類群,有著肥大的地下莖,且被認為是蕨類主要類群-薄囊蕨類的近親。而還有其他一些的植物類群被認為是「擬蕨」:石松、卷柏、石松門裡的水韭、松葉蕨科裡的松葉蕨和木賊科裡的木賊。但是,較現代的基因研究卻顯示,石松門和任何其他的維管植物之間都只是遠遠地關連著,是由維管植物分支的基底演化伸展出去的。而松葉蕨與木賊則和瓶爾小草跟合囊蕨一樣是「真正的」蕨類。事實上,松葉蕨和瓶爾小草毫無疑問地是一個分支,而木賊跟合囊蕨則可以認為是另一個分支。

處理此一情形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只將薄囊蕨類視為「真正的」蕨類,而將其他三個類群視為「擬蕨」。而在實際上,也已有數個分類法在規劃著,並已有了少許的共識。由 Smith et al. 於2006年提出的新分類法是基於現代基因系統學研究,加上形態學的資料所規劃出來的分類法。此一分類法將蕨類植物分成五個綱:
松葉蕨綱 Psilotopsida
木賊綱 Equisetopsida
合囊蕨綱 Marattiopsida
真蕨綱 Polypodiopsida
枝蕨綱 Cladoxylopsida

真蕨綱包含著大多數主要被視為蕨類的植物。現今的研究支持以前基於形態學,將紫萁科認為是由薄囊蕨類演化史早期分支出來的一科;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科是介於厚囊蕨類和薄囊蕨類的中間位置上。

下列為 Smith et al. 所提出的完整分類架構:

松葉蕨綱 Psilotopsida
瓶爾小草目 Ophioglossales

  • 瓶爾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包含陰地蕨科 Botrychiaceae、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

松葉蕨目 Psilotales

  • 松葉蕨科 Psilotaceae(包含二囊松葉蕨科 Tmesipteridaceae)


木賊綱 Equisetopsida
木賊目 Equisetales
Archaeocalamitaceae

  • 蘆木科 Calamitaceae

Phyllothecaceae

  • 木賊科 Equisetaceae

楔葉目 Sphenophyllales
歧葉目 Hyeniales
飄葉目 Neoggerathiales
Pseudoborniales

合囊蕨綱 Marattiopsida
合囊蕨目 Marattiales

  •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包含蓮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天星蕨科 Christenseniaceae、多孔蕨科 Danaeaceae、Kaulfussiaceae)


真蕨綱 Pteridopsida
紫萁目 Osmundales

  • 紫萁科 Osmundaceae

膜蕨目 Hymenophyllales

  •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包含Trichomanaceae)

裏白目 Gleicheniales

  • 裏白科 Gleicheniaceae(包含Dicranopteridaceae、羽葉裏白科 Stromatopteridaceae)
  • 雙扇蕨科 Dipteridaceae(包含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
  • 馬頓蕨科 Matoniaceae
  • 沙草蕨目 Schizaeales
  •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 密穗蕨科 Anemiaceae(包含Mohriaceae)
  • 沙草蕨科 Schizaeaceae
槐葉蘋目 Salviniales
  • 蘋科 Marsileaceae(包含Pilulariaceae)
  • 槐葉蘋科 Salviniaceae(包含滿江紅科 Azollaceae)

桫欏目 Cyatheales

  • 傘序蕨科 Thyrsopteridaceae
  • 偏環蕨科 Loxomataceae
  • 墊囊蕨科 Culcitaceae
  •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 金毛狗蕨科 Cibotiaceae
  • 桫欏科 Cyatheaceae(包含Alsophilaceae、Hymenophyllopsidaceae)
  • 蚌殼蕨科 Dicksoniaceae(包含毛囊蕨科 Lophosoriaceae)
  • 蚌沙蕨科 Metaxyaceae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 鱗始蕨科 Lindsaeaceae(包含Cystodiaceae、Lonchitidaceae)
  • 袋囊蕨科 Saccolomataceae
  •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包含姬蕨科 Hypolepidaceae、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蕨科 Pteridiaceae)
  • 鳳尾蕨科 Pteridaceae(包含鹵蕨科 Acrostichaceae、輻射蕨科 Actiniopteridaceae、鐵線蕨科 Adiantaceae、Anopteraceae、車前蕨科 Antrophyaceae、水蕨科 Ceratopteridaceae、Cheilanthaceae、珠蕨科 Cryptogrammaceae、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Negripteridaceae、水蕨科 Parkeriaceae、Platyzomataceae、中國蕨科 Sinopteridaceae、竹葉蕨科 Taenitidaceae、書帶蕨科 Vittariaceae)
  • 鐵角蕨科 Aspleniaceae
  •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 岩蕨科 Woodsiaceae(包含蹄蓋蕨科 Athyriaceae、Cystopteridaceae)
  • 烏毛蕨科 Blechnaceae(包含光葉藤蕨科 Stenochlaenaceae)
  •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 鱗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包含叉蕨科 Aspidiaceae、實蕨科 Bolbitidaceae、[蕨科] Nephrolepidaceae)
  • 三叉蕨科





TaiBNET和郭著蕨類圖鑑的分科差異

郭著蕨類圖鑑列有34科, 而四門加起來有40科. 比較之後, 分析如下:

1. 石松門、松葉蕨門、木賊門的五科無差異.

2. 蕨類植物門35科如何對應到郭著蕨類圖鑑的剩餘29科呢?

3. 兩者均列為科級的有25科: 

桫欏科、裏白科、膜蕨科、瓶爾小草科、紫萁科、

莎草蕨科、蚌殼蕨科、瘤足蕨科、雙扇蕨科、燕尾蕨科、

碗蕨科、鳳尾蕨科、書帶蕨科、水龍骨科、禾葉蕨科、

金星蕨科、烏毛蕨科、鐵角蕨科、骨碎補科、蓧蕨科、

蘿蔓藤蕨科、鱗毛蕨科、 蹄蓋蕨科、滿江紅科、槐葉蘋科.

4. 郭著蕨類圖鑑有4科不在上列, 即腎蕨科、合囊蕨科、鱗始蕨科、田字草科. 經查(a)腎蕨科: 改列為蓧蕨科腎蕨屬, (b)合囊蕨科: 改列為觀音座蓮舅科, 只是同物異名, (c)鱗始蕨科, 即陵齒蕨科, 只是同物異名 (d) 田字草科: 改列為蘋科, 只是同物異名.

5. 而TaiBNET不在上列的10科為: (a)觀音座蓮舅科: 即合囊蕨科, (b)鐵線蕨科: 原列鳳尾蕨科鐵線蕨屬, (c)三叉蕨科: 原列鱗毛蕨科三叉蕨亞科, (d) 冷蕨科:原為蹄蓋蕨科冷蕨屬,  (e)腸蕨科: 原列蹄蓋蕨科腸蕨屬, (f)陵齒蕨科: 即鱗始蕨科, (g)蘋科: 即田字草科, (h) 水蕨科: 原為鳳尾蕨科水蕨屬, (i) 軸果蕨科:  原列蹄蓋蕨科軸果蕨屬 , (j) 岩蕨科: 原列蹄蓋蕨科岩蕨屬. 註: [(d), (h) 郭著未介紹.]


總而言之, 兩者還是有相當的一致性, 科和屬的層次或分或合有少許差異, TaiBNET分得細些.

參考資料:

1.《 蕨類入門》郭城孟著, 遠流, 2001.

2.《 蕨類圖鑑: 台灣三百多種蕨類生態圖鑑》郭城孟著, 遠流, 2001.

3. TaiBNET 台灣物種名錄, 2017.

4. 維基百科 "蕨類植物" 詞條,2017.

七種二回羽狀分裂的毛蕨屬物種比較與分辨


【野小毛蕨】C.d. 具短直立莖, 草質, 二回羽狀分裂, 基部羽片漸縮但外型不變, 最寬處在中段偏上,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具短毛

【密毛小毛蕨】C.p. 短橫走莖, 草質, 二回羽狀分裂, 最基部羽片較短且朝下反折, 最寬處在中段偏下,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具毛

【小毛蕨】C.a. 長橫走莖, 紙質, 二回羽狀分裂, 兩側大致平行, 葉片頂端突縮, 頂羽片顯著,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密生短毛

【小密腺小毛蕨】C.s. 長橫走莖, 二回羽狀分裂, 最寬處在中段偏上,  具明顯的長尾狀頂羽片, 基部羽片漸縮, 呈寬三角形,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台灣圓腺蕨】C.t. 具短直立莖,  二回羽狀分裂, 基部羽片驟縮成耳狀, 背面巨圓型黃色腺體,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稀毛蕨】C.t. 具短直立莖, 二回羽狀分裂, 基部羽片急縮成短三角形, 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無毛

【假毛蕨】C.e. 具短直立莖, 二回羽狀深裂,  基部羽片漸縮, 成蝶型, 無小毛蕨脈型, 孢膜圓腎形, 無毛

蕨類植物的基本構造和部位名稱

開始學習辨識蕨類植物, 熟悉一下基本構造和部位名稱: (真蕨類)

根: 除少數種類, 均呈細絲狀, 長於地下, 不易觀察

莖: 最常見為橫走莖和斜生莖. 共分為挺空直立莖(樹蕨)、短直立莖(葉叢生)、斜生莖、橫走莖、攀緣莖(攀緣鱗始蕨)、纏繞莖(藤蕨)、懸空莖(木賊葉石松)等七類型.

葉: 葉形、葉片分裂程度、葉緣的形狀、葉脈、葉表主軸溝槽的有無與是否相通等等

葉形: 線形、橢圓形、圓形、披針形、卵形、五角形

葉片分裂程度: ( 重要特徵) 單葉全緣、二叉分裂之單葉、單葉三裂、掌狀分裂之單葉、一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狀複葉、二回羽狀分裂、二回羽狀複葉、三回羽狀分裂、三回羽狀複葉、四回羽狀分裂、四回羽狀複葉等等. 分裂又可分為淺裂、中列、深裂.

葉緣的形狀: 全緣、鈍鋸齒緣、銳鋸齒緣(粗/細)、複鋸齒緣、芒刺狀葉緣.

葉脈: 游離脈、連結脈.

葉表主軸溝槽: 有無與是否相通.

毛與鱗片: 毛被物.

孢子囊: 厚囊、薄囊.

孢子囊群: ( 重要特徵) 全面散生葉背呈散沙狀(蘿蔓藤蕨科)、具有圓形或長形等固定形狀(水龍骨科)、沿脈生長者.

具有孢膜的孢子囊群.

其他有趣的構造: 關節、托葉、不定芽、泌水孔.


參考資料:《 蕨類入門》郭城孟著, 遠流, 2001.

【碗蕨科】邊緣鱗蓋蕨 Microlepia marginata #23

編號: 023
學名: Microlepia marginata C.Chr., 1905
科屬:  碗蕨科, 鱗蓋蕨屬
葉片: 卵狀披針形, 一回羽狀複葉, 偶見二回羽狀分裂個體, 密被毛
孢子囊群: 孢膜寬杯形, 亞邊緣生, 具毛, 開口朝向羽片尖端
相似種: 台北鱗蓋蕨
註: 參考 台北鱗蓋蕨 vs 邊緣鱗蓋蕨



20170511 十八尖山

【碗蕨科】粗毛鱗蓋蕨 Hairy Scaly-fern #14

編號: 014
學名: Microlepia strigosa Presl, 1849
科屬: 碗蕨科, 鱗蓋蕨屬
葉片: 寬披針形, 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 末裂片邊緣鋸齒狀
孢子囊群: 孢膜杯形, 多少具毛, 亞邊緣生
相似種: 克氏鱗蓋蕨 (參考 粗毛鱗蓋蕨 vs 克氏鱗蓋蕨)
註: 近葉軸小羽片常再分裂一次成三回羽狀分裂

粗毛鱗蓋蕨 20170507 十八尖山

粗毛鱗蓋蕨 20170507 十八尖山 (雜草性蕨類)

【碗蕨科】熱帶鱗蓋蕨 Tropical Scaly-fern #27

編號: 027
學名: Microlepia speluncae Moore
科屬: 碗蕨科, 鱗蓋蕨屬
葉片: 卵形至卵狀三角形, 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
孢子囊群: 孢膜杯形, 位於小脈末端
相似種: 大金星蕨 (雖然差異不少, 初學者還是需注意區分)
註: 注意熱帶鱗蓋蕨小羽片基部兩側不等邊


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 20170514 十八尖山

【碗蕨科】姬蕨 Dotted Bead Fern #33

編號: 033
學名: 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
科屬: 碗蕨科, 姬蕨屬
葉片: 卵狀三角形, 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 草質, 最下羽片對生
孢子囊群: 圓形, 著生在裂片基部兩側或上側近缺刻處, 無孢膜
相似種:
20170520 十八尖山

【碗蕨科】台北鱗蓋蕨 Microlepia marginata var. bipinnata #5

編號: 005
學名: Microlepia marginata var. bipinnata, 1905
科屬: 碗蕨科, 鱗蓋蕨屬
葉片: 披針形, 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分裂
孢子囊群: 孢膜寬杯形, 上緣略呈圓形, 多少具毛, 亞邊緣生, 開口朝向裂片末端
相似種: 本種是邊緣鱗始蕨的變種, 但較常見 (差異在基部羽片葉緣深裂程度) (本種最基部羽片深裂幾乎達羽軸)
註: 參考 台北鱗蓋蕨 vs 邊緣鱗蓋蕨

台北鱗蓋蕨 20170507 十八尖山

【碗蕨科】蕨 Bracken Fern #43

學名:  Pteridium latiusculum (Desv.) Hieron., 1914
科屬: 碗蕨科, 蕨屬
葉片: 三角形至寬卵形, 三回羽狀深裂至複葉, 基部三到六對羽片較成熟, 餘呈幼葉捲旋狀
孢子囊群: 位於裂片兩側邊緣, 被葉緣反捲包被
相似種:

【鐵線蕨科】扇葉鐵線蕨 Adiantum flabellulatum #3

編號: 003
學名: Adiantum flabellulatum L. , 1753
科屬: 鐵線蕨科, 鐵線蕨屬
葉片: 2-3回二叉分支,最終形成掌狀複葉的外形
孢子囊群: 假孢膜半圓形
相似種: 無


扇葉鐵線蕨 幼葉多種顏色 2017.5.7 十八尖山

扇葉鐵線蕨 2017.5.7 十八尖山



【蘋科】田字草 Dwarf Water Clover #18

編號: 018
學名: Marsilea minuta Linn.
英文名: dwarf water clover, small water clover
科屬: 蘋科, 田字草屬
葉片: 葉絲狀或葉柄頂端有二至四片小葉
孢子囊群: 孢子囊果長於葉柄基部與根莖交接處附近, 枯水期出現
相似種: 無

田字草 20170510 東山溼地

田字草 (上岸了) 20170510 東山溼地

【槐葉蘋科】人厭槐葉蘋 Kariba Weed #10

編號: 010
學名: Salvinia molesta D. S. Mitchell
科屬: 槐葉蘋科, 槐葉蘋屬
葉片:
孢子囊群:
相似種:

20170505 高峰植物園水池

20170505 高峰植物園水池

20170511 高峰植物園水池



【陵齒蕨科】圓葉鱗始蕨/圓葉陵齒蕨 #40

學名:  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 ex Kuhn, 1869
科屬: 陵齒蕨科, 陵齒蕨屬
葉片: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 末回小羽片扇形, 葉緣鋸齒狀
孢子囊群: 孢膜橫長形, 生在小脈頂端的橫向連接脈上
相似種:

【蚌殼蕨科】台灣金狗毛蕨 #37

學名:  Cibotium taiwanense Kuo, 1985
科屬: 蚌殼蕨科, 金狗毛蕨屬
葉片: 薄革質, 三回羽狀深裂, 葉柄基部被覆金黃色毛
孢子囊群: 孢膜革質, 蚌殼狀, 生於相鄰兩末裂片缺刻內
相似種:

【裡白科】芒萁 Climbing Fern

編號: 001
學名: Dicranopteris linearis Underw., 1907
英文名: Old World Forkedfern, Climbing Fern, False Staghorn
科屬: 裡白科, 芒萁屬
葉片: 多回假二叉分枝, 葉背偏白綠色
孢子囊群: 圓形, 位於末列片中脈及葉緣之間, 在中脈兩側各成一列
相似種: 蔓芒萁(末回羽片形似蝴蝶)

2017.5.5 十八尖山

2017.5.5 十八尖山

2017.5.5 十八尖山

【水龍骨科】槲蕨 Fortune's Drynaria #36

學名: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ex Mett.) J. Sm., 1857 (郭圖鑑: Drynaria roosii Nakaike)
科屬: 水龍骨科, 槲蕨屬
葉片: 一般葉=三角狀披針形, 一回羽狀深裂; 腐植質收集葉=卵形, 一回羽狀分裂
孢子囊群: 圓形, 著生於裂片中脈與與葉緣之間
相似種:

【水龍骨科】石葦 Pyrrosia lingua #44

學名: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
科屬: 水龍骨科, 石葦屬
葉片: 單葉, 全緣, 肉質至革質
孢子囊群: 圓形,無孢膜, 密生於葉背之中上段或整個葉背
相似種:
著生於樟樹樹幹 20170606 十八尖山

單葉, 全緣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葉背銀褐色 20170606 十八尖山

水龍骨科 長橫走莖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20170606 十八尖山

著生於樟樹樹幹 20170606 十八尖山

【水龍骨科】海岸擬茀蕨 #46

學名:  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 (Burm.) Pichi-Sermolli
科屬: 水龍骨科, 擬茀蕨屬
葉片: 橢圓形或卵形, 厚肉質至革質, 一回羽狀深裂
孢子囊群: 圓形, 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排, 於葉表可見凸起, 無孢膜
相似種:
註: 南部海岸常見, 亦有園藝盆栽用途
20170611 清大蝶園

20170611 清大蝶園

20170611 清大蝶園

20170611 清大蝶園

【水龍骨科】橢圓線蕨 #48

學名:  Colysis elliptica (Thunb.) Ching
其他中文名: 大線蕨
葉片: 一回羽狀深裂, 紙質
孢子囊群: 短線形, 長在羽軸兩側脈上, 無孢膜
相似種:

【桫欏科】筆筒樹 Common Tree Fern

編號: 024
學名: Cyathea lepifera (J. Sm. ex Hook.) Copel.
英文名: common tree fern, flying spider-monkey tree fern.
科屬:  桫欏科, 桫欏屬

【桫欏科】台灣桫欏 #50

編號: 050
學名: Cyathea spinulosa Wal.  ex Hook., 1844
科屬:  桫欏科, 桫欏屬
葉片: 三回羽狀深裂, 老葉宿存, 形成樹裙
孢子囊群: 圓形, 位於脈上, 在末裂片兩側各一排, 孢膜薄膜質, 球形
相似種: 筆筒樹 (有葉痕)

【卷柏科】異葉卷柏 #38

學名: Selaginella mollendorffii Hieron., 1902
科屬: 卷柏科, 卷柏屬
葉片: 主軸上的小葉為卵形, 螺旋狀排列, 上半部至少三回分支; 小枝小葉兩型: 側葉橫長形, 中葉卵圓形
孢子囊穗: 四角柱形 (孢子葉同形)
相似種: 全緣卷柏, 生根卷柏

【卷柏科】全緣卷柏 #49

學名: 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ex Poir.) Alston
科屬: 卷柏科, 卷柏屬
葉片: 二回羽狀分枝, 小枝小葉兩型: 側葉橫長形, 中葉較側葉小, 葉尖朝向枝頂端, 向內彎曲
孢子囊穗: 四角柱形
相似種: 異葉卷柏, 生根卷柏